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处方 > 正文

中药毒性处方,中药毒性处方保存时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毒性处方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毒性处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附子怎么用才不会中毒?
  2.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附子怎么用才不会中毒

附子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能温通十二经络,并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寒燥湿功效使用得当具有很好的疗效

附子的加工炮制品分别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中药毒性处方,中药毒性处方保存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附子又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品,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

乌头碱微溶于水,在消化道及皮肤破损处易于吸收,主要由唾液和尿中排出。其吸收和排泄均较快。

附子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中毒可引起心率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附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炮制、煎煮不当,配伍失宜,或辨证有误)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中药毒性处方,中药毒性处方保存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毒的预防

1,辨证要准确,中药的毒性"有病病受之,无病身受之"。

2,严格掌握适应症,做到用***确、用量准确。

中药毒性处方,中药毒性处方保存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正确炮制后使用,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

附子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属于温里药,大汗淋漓,呕吐不止,心腹骤冷,风寒湿痹,等症状用药时会加入附子,但附子有毒,炮制不当,煎法不妥,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反应



那么怎样用才不会中毒呢?药典规定附子入药时不可超过15克,而当患者内寒严重时可适量加大用量,要一点一点加,不可一次加过多。



甘草生姜与附子搭配使用时会大大降低它的毒性,《伤寒论》中说约74%的处方使用了甘草,更有十方九草之称,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对对食物药物以及动物毒素中毒和细菌中毒均有解毒之功效。同时甘草具有甘平,甘缓之性,与温热药搭配更能增强温补功能。



附子正确的煎法可以降低毒性,在加入附子的中药时,附子要先煎1-2个小时,且一次加足水,不可中途再加冷水否则会增加它的毒性。



加入生姜的原理是干姜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并能增加药效,“附子无姜不热”,所以二者搭配更能温肾暖脾,散寒止痛。最后强调一下为了减低甘草的毒性,最好不要与犀角,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等一同使用,避免相反配伍。

概括起来说附子先煎久煎才不会中毒。一般常用剂量是6~15克,先煎40-50分钟临床上还有五种技巧愿与大家分享。1.附子配伍甘草,先煎,即可增效又可减毒;2.附子配黑大豆,增效减毒,补肾利湿浊、却风湿;3.附子配防风,增效减毒,增强疏通经络作用;4.附子配干姜肉桂,经典配伍,增效减毒,走守相益,减少附子的单味用量,延长附子的适用时间例:心衰。5.附子配黄芪,气阳双补,增效减毒,上下通调,相须为用。汉代医圣张仲景是最早研究附子(川乌)配伍增效减毒第一人,创立了大乌头汤,至今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看了下,很多回复文章是抄的。我服用附子时间达六七年了,最高制附子用过150g,生附子用过70g,并合用半夏、瓜萎,什么十八反的条条早就打破了,对症使用是关键。开始大剂量服附子时准备好:绿豆汤或者磨成粉,蜂蜜解附子毒

附子在中药里药性是辛温有毒的,我们知道附子有毒一般是指的生附子,而熟附子都是经过炮制的,毒性就大大降低了。那么怎样炮制才能降低附子毒性呢?中医中药煎剂有先煎后下之说,像附子这种有毒性的药就要先煎,并且煎的时间要长,这样才能降低其毒性。另外,正规的中药处方都是很讲究配伍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中药处方中都会用到甘草这味药,究其原因的话,目的就是中和诸药毒性的。为了保证我们用药安全,要严格尊医嘱规范操作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悟空问答签约作者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地说:中药毒性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别于现代药物毒性概念,同时,中药有严格的毒性分级和使用禁忌。“是药三分毒”,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用药是问题关键,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天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成为潮流。

随着现代医学医疗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着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药逐渐被世界所接受,据报道,目前中药已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中医药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手段。

与此同时,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报道也急剧增多,中药的肾毒性、肝毒性甚至神经毒性等不断见诸报道,这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化的严重障碍。

不仅在国外,国内民众由于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认知,加之媒体推波助澜的报道,中药的毒性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中药足指在中国传统医疗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阴阳等平衡失调密切相关,中药治疗疾病历来就有“以偏纠偏”之说,古代常常把毒药看成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药即是中药,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日毒药攻邪也”。

《药治通义》中张载人日:“凡药皆有毒也,非之大毒、小毒谓之毒。”广义的毒性为药物的偏性,而狭义的毒性则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我国历代本草专著都对有毒药物进行“大毒”“有毒”“小毒”“无毒”等类似的毒性分级。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药著作中“毒”的含义各有不同。其含义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毒药”是药物的总称,其二,“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纠正疾病的特殊偏性,即所谓“以毒攻毒”,其三,“毒性”指药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现代中药专著中,中药毒性多为狭义之毒,特指某些中药对人体能造成不良反应的特性,相似于西药毒性和副作用。

既往中药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中药的毒性作用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于历史上绝大多数中药的使用方法是煎煮,煎煮可以[_a***_]某些毒性成分;在煎熬之前经过了炮制,炮制也有解毒的效果。中药成分复杂而每一种成分含量通常不多,使其毒性不致显著。配方使用使毒性成分被拮抗,使得明显的中药急性毒副作用并不常见。随着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分纯度越来越高,中药制剂越来越多样化,使用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复杂,中药的毒副作用随之越来越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因素:药物含有较强的毒性成分:比如川乌、草乌等所含的生物碱都有较强的毒性。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可致心室颤动,人口服0.2㎎即可中毒,3~4㎎即可致死。炮制不规范:有毒中药生药禁止内服。配伍不当:违反配伍禁忌会导致中药中毒。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可能造成对药物的不同反应。

中药的毒性包括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古人认为:药物都有偏性,这个偏性被称为毒,所以有的书籍把中药称谓毒药,这是广义的毒性。例如张景岳在《类经》里就曾说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而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以偏纠偏”,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矛盾,以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狭义的毒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使用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性味与归经”项下,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大毒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国务院出台《医疗用毒***品管理办法》,对有大毒的中药进行特殊管理。而有毒和有小毒的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中国药典》也只是说: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附《中国药典》2015版有毒中药名单:

有大毒(10种):马钱子、马钱子粉、川乌、草乌、巴豆、巴豆霜、斑蝥、天仙子、闹羊花、红粉、有毒(42种):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制天南星、硫黄、雄黄、洋金花、甘遂、狼毒、千金子、千金子霜、蟾酥、轻粉、干漆、土荆皮、山豆根、仙茅、白果、白屈菜、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香加皮、臭灵丹草、常山、蜈蚣、罂粟壳、蕲蛇、京大戟、三颗针、木鳖子、商陆、蓖麻子。

有小毒(31种):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川楝子、飞扬草、小叶莲、水蛭、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毒性处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毒性处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